“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一唐诗名句,深刻诠释了中国与拉美跨越地理阻隔的文明共鸣。“中拉虽然相距遥远,但双方人民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2025年5月13日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进一步强调了中拉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合作愿景。
中国与拉美自16世纪起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开始了悠久的文化与物质交流。这条航线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运往拉美,也将美洲的白银、玉米等引入中国,开启了中拉文明互鉴的历史篇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量中国移民的到来,唐人街在拉美各地兴起,促进了饮食、建筑等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同时,拉美的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开始影响中国。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拉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日益深化。近年来,中拉文明交流步入新阶段,通过多边论坛、学术合作和民间互动等形式,不仅加深了相互理解,还推动了现代化经验的共享,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提供了范例。
2024年11月,中拉文明对话论坛在拉美大陆掀起了一股文明互鉴的热潮。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思想盛宴,以“文明传承与现代化发展”为主题,在秘鲁利马和巴西里约热内卢相继绽放。利马论坛如同一座文明对线家中外机构携手创建的“全球文明对话学术伙伴网络”,犹如一座横跨两大文明的智慧之桥,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方式。
中国—巴西文明对话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巴战略合作”,将目光投向新能源、环境保护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今日中国》葡文版专刊的发布,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故事在拉美本土化传播的新篇章。两场论坛不仅是中拉合作的里程碑,更是一幅未来发展的路线图,生动诠释了文明传承如何为现代化注入灵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何如此紧迫,以及不同文明如何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在全球化浪潮中,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国际交往面貌。2024中拉青年发展论坛暨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特别关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三维扫描、无人机测绘、VR/AR等创新技术,正让那些濒危的历史遗迹跨越时空,以更生动的方式走向世界。敦煌的千年壁画在虚拟世界中重现光彩,让古老的文明故事以沉浸式体验传递给下一代。
钱凯港这座由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现代化港口,不仅是秘鲁首个智慧港口,更成为拉美地区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典范。通过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和先进信息技术,钱凯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运营效率:海运时间大幅缩短,物流成本降低超20%,为秘鲁的铜矿、咖啡等特色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亚洲市场。这座港口犹如一把数字钥匙,正在开启南美与亚洲经贸往来的新纪元。
在利马的国家博物馆,正在“上演”穿越时空的文明之旅。通过前沿的VR技术,良渚玉器的精美纹饰、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神秘微笑、殷墟甲骨文的古老智慧,都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生动再现。秘鲁观众戴上VR设备,瞬间“穿越”到五千年前的中国,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这种创新的文化展示形式,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更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东方智慧与拉美热情的桥梁。
钱凯港的智慧化建设与“何以文明”数字巡展,恰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共同串起了基础设施联通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双重叙事。
文化符号的本土化再造催生深层价值认同。中拉文明交流互鉴不仅体现了全球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更展示了文化符号共享与本土化过程中的独特魅力。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已经超越国界,成为连接中拉人民心灵的桥梁。巴拿马自2021年起正式将春节定为全国性节日,旨在让巴拿马成为一个汇聚拉丁美洲华人家庭的地方。在巴西累西腓市,春节同样被官方认定为该市的法定节日;而阿根廷的春节庙会则吸引了超过50万民众参与。随之而来的是生肖文化在拉美的广泛传播,进一步加深了当地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文化符号的共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来培养和发展。正如秘鲁的中餐品牌CHIFAUNION所展示的那样:经过数代人的努力,CHIFAUNION已经成为秘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被视为一种代表性的美食体验。CHIFA这个词来源于汉语中的“吃饭”,但它不仅仅指的是食物本身,更是指一种生活方式的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CHIFAUNION从最初仅为华人服务的小餐馆发展成为深受全体秘鲁人喜爱的餐饮选择。如今,CHIFAUNION餐厅遍布秘鲁的大街小巷,提供着融合了中式烹饪技巧和秘鲁风味的独特菜品。CHIFAUNION的成功在于它巧妙地结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传统,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美食体验。8000家门店将中式技法与安第斯食材创新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符号。这种创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新鲜口味的需求,也为其他领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真正的文化交流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又要敢于接纳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
民心相通,一场跨越的旅行热潮正在改写中拉民间交往的版图。中国游客手持相机探索拉美的热带雨林,而拉美游客则漫步于中国的古城墙下,这场双向奔赴的文化之旅正在创造一连串令人惊喜的数字:全年中国赴巴西游客达7.6万人次,同比激增79%,创下历史新高。拉美来华游客突破45万人次,上海迪士尼“拉美文化季”吸引游客120万人次。签证便利化政策催生“茶马古道-印加古道”跨国徒步线路,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创新大奖。这种从符号共享到价值认同的演进,使中拉民间交流超越浅层互动,形成情感共鸣共同体。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际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中拉正以数字技术为笔,以文明传承为墨,不断加强交往、加深认知。面向未来,中拉需构建“三维合作体系”,共同推进“和合”之道——
在机制层面,扩展“全球文明对话学术伙伴网络”至数字治理、气候变化等领域,为联合研究提供平台;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学者互访和合作项目,促进知识交流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内容层面,建设元宇宙文化中心,开发“数字敦煌-玛雅文明”虚拟展览项目;利用VR、AR等数字技术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文化遗产更易接近。为了深化现代化经验互鉴,可建立“中拉现代化研究中心”专注于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等领域的案例研究。共建“”,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等方面共享成功经验。
在主体层面,培育跨国文化创客群体,支持500个中小微企业开展文化贸易。重点推进四大工程:(1)文化遗产数字孪生工程,建立跨国数字博物馆联盟;(2)语言能力提升工程,开发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3)绿色技术转移工程,共建亚马逊生态保护数据库;(4)文化贸易促进工程,建立数字内容版权交易中心。扩大“汉语桥”比赛覆盖面,并根据当地需求增设特色课程。企业可通过设立文化交流基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的互动,丰富双边文化生活。
通过强化机制建设、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深化现代化经验分享以及培育民间交流力量,中拉之间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紧密、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携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种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参照,更重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