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是技术、经济、文化及全球竞争等多维驱动的历史必然。在当今数智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力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成为破解传统村落“保护难、传承难、活化难”的关键路径。自 2012 年中国实施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制度以来,贵州目前共有 757 个村寨先后列入中国前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总量的 9.3%,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黔东南州有 415 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市州级全国第一。贵州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建设全国首个省级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探索“技术、文化、产业、社会”协同方案,为文化数字化提供贵州案例,意义重大。
传统村落普遍面临以下三大发展瓶颈,一是资源要素分散,跨区域整合难度大;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观光旅游与初级农产品;三是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传统村落的发展要突破传统开发模式,通过数字技术重构产业发展路径。
基于此,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创新搭建了“数字基建、资源聚合、产才对接、业态创新”全链条赋能体系,形成技术赋能闭环,提供了传统村落集群化发展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从数字基建方面看,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采用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多媒体展示与交互设计,以及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技术等,构建了村落数字孪生系统。这本质上搭建的是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数据库与数字资产云平台,实现全域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为数据确权、交易奠定基础。并建立跨村落要素整合中枢,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促进定向合作、孵化创新业态打下坚实基础。这一创新为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二、文化维度:探索出“数字孪生、活态传承、价值转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案
截至目前,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已完成486 个传统村落全要素数字化建档体系,覆盖全省近 60% 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构建起六大特色档案库:文献基因库,系统整理族谱碑刻等历史文献,实现历史文献数字化;口述记忆库,抢救性记录口述史等影音档案;建筑密码库,精准测绘建筑群落空间肌理;技艺动态库,数字化捕捉蜡染、苗绣等非遗工艺;节庆影像库,记录祭祀、歌会等民俗场景;生态基因库,建立了村寨与自然环境的数字图谱。
在六大特色档案库基础上,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构建了标准化数字资产管理体系,创新了文化遗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第一是数据采集,建立了三维扫描、动态捕捉等技术规范。第二是存储架构,搭建了分布式云存储系统。第三是共享机制,对接住建部数字博物馆平台。第四是应用开发,支持 VR、AR 等多元呈现方式。
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已形成红色记忆活化、民族文化传承、节庆数字传播、建筑时空穿越等示范性应用场景。如数字博物馆中呈现的丙安村,位于遵义赤水,享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地称号,让我们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跨越时空界限,沉浸式瞻仰红一军团驻地旧址的峥嵘岁月。又如,以数字博物馆为窗,我们可以解锁堂安侗寨的文化密码,国家级非遗侗族木构建筑技艺凝聚于鼓楼飞檐、花桥雕梁间,千亩原生态梯田与木质村寨相映成趣,诉说着侗族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再如,数字博物馆化身时光胶囊,将纪堂村“六月六”的民俗传承、新米节的农耕智慧,以及芦笙比赛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永久保存、随时重温的数字文化遗产。再如,数字博物馆呈现了承载着厚重屯堡文化的明代古村落鲍家屯村,以完整的军屯建筑群为载体,借助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将 600 年前的明代军屯生活场景进行全景式数字复原。
可以说,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框架下,实现了数据采集标准化、资产管理体系化、应用场景多元化,促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续与活化,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可复制的贵州方案。
三、产业维度:数字化转型驱动乡村文化资产价值激活,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产业生态重构
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分为村落合集、建筑风情、古村映像、政策动态、村落活动五大模块。从产业维度看,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搭建的数字底座是贵州传统村落农文旅数字资产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四阶赋能的数字化路径。
第一阶段:全域数字建档,实现资源资产化。以建立乡村文化资产“数字账本”为目标,开展贵州传统村落全域文化资源普查,覆盖物质/ 非物质遗产、生态资源等,建立涵盖历史价值、旅游潜力、产业适配度的多维度评估体系,运用GIS 空间建模与大数据技术构建文化资产数字孪生库。同步建立资源库、政策库、规则库、案例库,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土地规划等制度约束的数字化耦合。
第二阶段:精准数字招商,实现资产资本化。打造基础数据层、文化赋能层、决策智能层三级数字平台。基础数据层包含集成资源分布、产权归属、生态承载力等空间化数据。文化赋能层通过非遗 IP 数据库、VR 全景村落实现文化基因解码。决策智能层部署项目收益率预测模型、风险热力图及智能匹配算法。同时运用 VR 全景漫游等技术强化信息可信度,打造资源可视、价值可测、对接可达的精准招商服务体系。
第三阶段:生态资源配置,实现资本产业化。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平台,构建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赋能共同体。政府端提供政策工具箱等支持;产业端导入龙头企业资源,搭建需求对接平台;学术端联合高校建立学术支持;科研机构重点攻关关键技术;金融机构创新数字资产模式;应用服务机构提供从数字营销到产品溯源等配套服务;用户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消费行为数据,反向指导产品迭代。
第四阶段:智慧治理升级,实现产业生态化。构建全流程数字治理系统,整合项目审批、进度监控、绩效评估模块,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从立项到建设再到运营的全流程可视化追踪,实现项目全周期监管。建立含文旅收入、文化影响力等指标在内的动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通过机器学习持续优化项目管理策略,形成从数据采集到分析预警再到策略迭代的智慧治理机制。
四、社会维度:建立技术赋能的村民参与机制,促进文化认同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
第一,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创新性构建多模态数据实时上传机制,通过村民实时上传数据,包括村落建筑改造动态信息、节庆活动影像、口述传统等,确保数据库的时效性与完整性。从社会维度看,该机制促使文化主体经历双重身份跃迁,村民在数据上传过程中完成从文化持有者到文化阐释者的身份转换,通过对数据标注实现地方性知识的系统编码。口述史采集模式突破传统人类学访谈范式,村民从“被访谈对象”转变为“叙事主体”,形成村民、技术、文化三元共构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技术赋权的主体性回归。
第二,技术赋权催生代际文化传承新模式,青年群体通过操作无人机航拍、VR 建模等技术工具,在数字空间重建与祖辈的文化联结,衍生出“传统匠人技艺指导 + 数字原生代技术执行”的协作模式。该过程不仅缓解了乡村文化记忆的断层化危机,更通过数字劳动重构了乡土社会的技术伦理关系。
第三,在数字时代浪潮下,数字博物馆正成为维系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纽带。数字博物馆将乡村传统节庆中的舞龙舞狮、庙会祭祀、民俗表演等场景进行高度还原,让远在异乡的务工村民即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云参与”。在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务工村民可以实时观看家乡节庆活动的直播,跟随数字导览沉浸式体验传统仪式。这些数字化的节庆体验,不仅打破了时空阻隔,更有效强化了文化共同体认同。当离散的村民在虚拟空间中共同感受熟悉的乡音、习俗,共享节日的喜悦与温情,原本因地理距离而逐渐淡化的文化记忆被唤醒,内心深处对家乡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不断增强。数字博物馆以技术为媒,让传统节庆文化跨越山海,成为凝聚人心、传承乡愁的精神桥梁,让文化共同体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第四,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构建起文化传承与城乡互动的全新生态。在线下,创新推出“随行贵州”主题活动,吸引大批大学生深入传统村落,以青春力量架起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桥梁。这些年轻参与者走进石头寨村、高荡村等古村落,沉浸式感受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非遗技艺与民俗风情,通过直播、短视频创作等形式,将乡村文化特色传递到城市;同时,他们利用自身知识与创意,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引入城市资源,推动农产品上行、文创产品开发。此类活动不仅促进了传统村落文化的广泛传播,更推动了消费场景的孵化。游客通过大学生的分享慕名而来,体验民族手作、特色民宿,参与民俗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文旅消费增长,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第五,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客观上还搭建了数字人才培养实训体系平台。一是建设 AR/VR 数字传统村落案例库,收录典型场景建模数据,配套开发乡村数字孪生技术实践等慕课;二是打造沉浸式实训平台,学生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与古建修复、非遗直播等实操项目;三是实施校企双导师制,组织数字人文工作坊,将真实项目数据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数字资产管理系统、GIS 空间分析工具等专业软件的实战应用,学生可系统掌握文化遗产数字化、乡村智慧运营等核心技能,培养具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毕业生在传统村落活化项目中的就业率,提供有效破解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瓶颈问题方案。
总之,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技术基座、文化解码、产业升维、社群共生”四维联动机制的实践表明,文化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工具性应用,更是基于技术底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不是简单地汇集数据,而是探索出“数字孪生、活态传承、价值转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案;不是文化与产业的二元割裂,而是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乡村文化资产价值激活,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产业生态重构;不是技术、文化与社会的博弈,而是建立技术赋能的村民参与机制,促进文化认同与创新表达,是一场对文化的既保护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系统性变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奥图码推首款 RGB 激光家用投影仪 UHR90DV,96% BT.2020 广色域
13英寸和15英寸MacBook Air M5系列将配备苹果自制Wi-Fi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