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已成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成为推动全球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为促进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文物报社与世界互联网大会计划开展《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2025)》征集活动。本次征集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办,中国文物报社负责具体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政府部门及依法成立的国际组织、社会团体、文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其他有关单位均可申报,鼓励跨领域联合申报,但须明确主申报方并附双方合作有效证明文件。
2.案例应符合《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征集分类相关要求。
申报材料将用于宣传、展示,材料内容须保证无著作权、版权争议。通过电脑端登录(首次登录需自行注册账户),申报入口如下:
1.申报单位须按要求提交中英双语版案例标题、所属分类、关键词、案例背景、案例的创新实践、案例的实践效果、案例未来前景及工作计划等内容。
2.提交表现相关工作内容的图片(5-10张),jp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3.可同步提交介绍视频一份(时长不超过5分钟),MP4格式,分辨率为1920X1080,小于500M,用以了解项目内容及案例推广宣传。
4.提交横版、竖版项目宣传海报各一份,jp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5.申报案例内容无意识形态问题,且所有数据不属于涉密范围,均可以公开发布。
经专家遴选后的入选案例将收入《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并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的相关会议论坛发布。入选案例有关负责人将有机会受邀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重要会议活动,获得专属发布展示机会,还将有机会与全球政企学研专家学者开展交流合作。
申报单位可选择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下的分类进行申报,每个领域选择一个具体案例。领域选择参考征集范围。
要求框架完整、逻辑清晰,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案例申报方须保证申报内容真实、准确,避免虚构。案例实施过程中如有其他参与机构,须如实完整填写。
1.数字化采集与记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多视角三维重建(倾斜摄影)测量、结构光扫描等技术,获取文物、建筑、遗址的高精度三维空间信息
4.研究与分析:通过算法分析文物年代、风格或预测退化趋势,如壁画病害识别
5.保护与监测: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温度、湿度、震动等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6.影像及文本采集与挖掘: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古籍(包含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现代整理古本籍)中的影像及文本信息,并进行标引、内容整理与知识挖掘
1.数字化研究与保护: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影音记录、动作捕捉、多模态采集、数据研究
3.虚拟再现与传播:利用数字孪生或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沉浸式体验非遗场景
4.活态传承与教育:利用AI辅助传统技艺学习及通过体感游戏、全息投影等方式提升交互体验
1.遥感技术(RS):利用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激光雷达(LiDAR)扫描获取地表特征信息,如隐藏的古遗址、墓葬群
2.地球物理探测:磁力仪、探地雷达(GPR)、电阻率成像等数字化设备辅助无损勘探
3.GIS空间分析:整合地理数据,分析遗址分布规律,如良渚水坝系统的空间建模
1.三维记录与建模:通过多视角三维重建、三维激光扫描记录发掘现场和文物出土状态,三维激光扫描记录发掘现场和文物出土状态,实时生成探方、地层、遗迹的3D模型
2.数字化田野记录:结构化数据库管理出土物信息(材质、成分、位置、年代等)
1.高精度文物建模:微距摄影、CT扫描,如青铜器内部铸痕分析、结构光扫描获取文物细节
1.大数据与AI应用:机器学习识别器物纹饰风格,自然语言处理(NLP)分析古代文献或碑刻
1.考古数据库:包括但不限于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如中国考古网,整合发掘报告、文物数据、影像资料
3.交互式体验装置:触控屏、体感交互,结合投影与传感技术动态展示,如社交媒体互动墙,观众留言、拍照实时投影到展馆屏幕等
5.动态可视化:如用数据可视化图表展示考古发现、文化传播路径、地理变迁过程等
1.观众行为分析:包括但不限于通过Wi-Fi探针、摄像头统计人流热点,优化展线设计,AI分析观众停留时长、互动偏好等
2.知识服务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提供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知识化服务平台
3.智慧导览:包括但不限于手机App或小程序提供个性化路线.数字传播与教育:云展览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数字文创衍生品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