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25年6月1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西安城墙管委会的“数字赋能焕发城墙新生,智慧管理守护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这一项目的核心在于通过AI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实现对西安城墙的全方位监测与管理,开启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历经千年风雨,城墙的结构安全性亟需提升。依托“数字哨兵”智能守护系统,西安城墙目前已建立3000多个监测点和1300多个智能终端,实时捕捉沉降、裂缝、位移、含水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的精准掌握,使得城墙的健康状况得以全面可视化,相关人员只需轻点鼠标,便可获取城墙的“健康数据”。
在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一块数米长的数字大屏上展示着城墙的毫米级建模,实时监测数据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西安城墙管委会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表示,监测系统采用“绿黄橙红”四色预警机制,确保在监测数据触及预设警戒线时,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从而实现对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
通过采用地质雷达、高精度面波法等10余种技术,西安城墙实现了全面“体检”,并通过无人机摄影、激光扫描等手段完成数据采集与三维建模,建立了“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内置的AI“智脑”能够自主比对历史数据,敏锐识别异常波动,提升了预警能力。一旦监测到攀爬、刻划等危险行为,系统会立即报警并定位,确保安保力量能在第一时间响应。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西安城墙的案例为其他城市和遗址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通过对城墙进行“体检”,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病害及内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从而有效阻止病害的发展。
在“十四五”期间,西安城墙的保护策略从抢救性保护逐步转向预防性保护,这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重大转变。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城市和文化遗产借助AI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建立起完善的监测与管理体系。这样的转型不仅能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更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数字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中,您认为下一个重点将会是什么?是更加精准的监测技术,还是更为智能的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