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共同组成的“土司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世界遗产委员会敲下木槌,中国西南山地尘封的土司故事,终于向世人展露出它深邃的轮廓。“土司遗址”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古代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在唐崖土司城址,石质文物的保护是核心挑战。牌坊等重要石刻采取了专业的清洗、脱盐和防风化加固处理,针对遗址区复杂的山体环境,建立了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确保遗产本体安全。
在老司城遗址,从局部抢险加固,到整体保护规划实施。考古工作者细致清理出衙署区、宫殿区、街巷系统,原本被泥土覆盖的庞大“土司王城”格局逐渐清晰;如今排水沟渠的修复让古城的智慧重现,核心区整体保护态势已然形成。
在遵义海龙屯,科技成为守护的关键,无人机定期航拍监测地质隐患,三维激光扫描精确记录每一处遗迹的细微变化。考古工作从重点发掘转入精细化研究,“新王宫”遗址的系统揭露,持续更新着对这座军事要塞内部运作的认知。
十年,对于六百余年的土司历史只是惊鸿一瞥,但对于这三处遗址而言,却是从尘封走向新生、从地域走向世界的大跨越。十年后,当游客站在遗址保护区内,风声依旧呼啸,却已不再只有历史的苍凉。它们从历史的证物,转变为参与塑造地方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力量。
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镇唐崖司村。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该地区任命的地方管理者唐崖覃氏土司的综合治所遗存,始建于元至正15年(1355),鼎盛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城址坐西朝东,总面积86.62万平方米,依山就势呈不规则梯形,四周有城墙围合,城内由一条南北向主干道、三纵三横的次干道及数十条巷道组成的道路系统分割为三十余个院落,至今保持着清晰完整的城池结构。现存“荆南雄镇”牌坊、张王庙遗址、衙署区遗址、土司墓葬等重要建筑遗存,出土文物主要有瓷器、土司官印、砖石质建筑构件等,年代主要集中于明代唐崖土司鼎盛时期。
唐崖土司城址具有中国西南地区土司城址的典型特征,并以长官司的职级属性为土司系列遗产整体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内保存完整、井然有序的道路、院落体系,呈现出城址主体一次性集中规划营建的特点,规模大、格局清晰、保存完整。
其独特的自然选址、内外有别的规划体系,汇集了山地城市、家族墓地等多种社会生活载体,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意义。
咸丰县委、县政府切实扛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主体责任,自2015年申遗成功以来,通过实施系列文物本体修缮、环境整治、展示利用、安防、消防、监测等保护工程,世遗唐崖保护管理实现了从人保到人保与技保并举、从抢救性保护到科技支撑的预防性保护、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介入保护的新跨越,遗址文物本体有效保护,环境风貌显著提升。
实施旅游公路建设、唐崖古镇改造、沿线民居改造和风貌提升等工程。进一步深化土司历史文化研究,加强遗产价值阐释和传播。持续举办“唐崖论坛”,并对会议论文进行收录或出版。公开出版《唐崖土司城址》《图说世遗唐崖》《世界遗产地 唐崖土司城》等研究性书籍。大型南剧《唐崖土司夫人》,先后荣获“湖北戏剧牡丹花奖”“屈原文艺奖”等奖项,世遗唐崖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如今,在恩施州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指引下,唐崖土司城址已成为土司文化、鄂西南土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展示区。唐崖土司城址、老司城遗址、海龙屯三处遗产管理机构共同签订《关于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土司遗址”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多方协作共同参与机制得到进一步深化。创新推出土司文化课堂、非遗传承教学、民俗体验活动等研学项目,成功创建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4年,“唐崖土司城址文物保护及展示利用”成功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专精特新”项目,将在唐崖河畔建成唐崖土司城址世界文化遗产陈列展示中心,配套建设游客管理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遗址消防应急通道、外围连接栈道、人行连接桥等,对中国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进行全方位阐释展示。
老司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距县城19.5公里,总面积25平方千米,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权司治之地。彭氏土司政权始建于公元910年(后梁开平四年),止于公元1728年(清雍正六年),历经五代、宋、元、明、清9个朝代,历时818年,世袭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鼎盛时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遗址核心区面积25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有遗址生活区、衙署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教育区、居民区、作坊区等八大功能区,布局十分合理。祖师殿、土王祠、文昌阁、古牌坊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土司墓葬群、古街道、古城墙、排水系统、德政碑等历史遗迹丰富。
老司城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进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随即启动新一轮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工作,其考古成果获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以老司城遗址牵头的“中国土司遗址”,被列为中国2015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7月4日,老司城遗址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2015年9月29日,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
永顺老司城遗址管理处聚焦“原生态、原遗址、原文化、原居民”,目标直指建设“三中心四基地”(全国土司遗址保护中心、土司制度与文化研究中心、土司文化展示中心;土司遗址考古研究基地、土司遗产价值教学研究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家国情怀教育基地),让文化遗产可触、可感、可传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永顺老司城遗址管理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遗址保护规划(2013-2030)》《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方案》,并聘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老司城遗址保护管理执行规划》。2013年,出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2018年对《条例》进行重新修订,不断完善地方性法规。
2016年以来,管理处先后实施了文物安防、消防等本体保护工程,陈列布展、文物考古调查等考古发掘展示工程,古建筑、古民居等保护修缮工程,核心区道路新建和扩建、环境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2020年4月,永顺县土司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在遗址区外围——“万马归朝”景点核心区域,打造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特色游玩、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老司城—土司大营度假区,加快了“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此外,管理处还着力解决遗址保护利用与原居民生存发展问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民居修缮、改厕、户间道、绿化亮化工程,原住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在保洁、保安、船工、讲解等岗位上,安置160余人就业,扶持原住民从事民俗表演、餐饮等行业,拓展增收渠道。注重文化的活态传承,开展民俗文化展演培训,村民穿土家服装、唱土家歌、讲土家语,原居民自觉参与土司文化和土家族生活习性的宣传展示,让当地居民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归属感。
海龙屯(海龙囤、龙岩囤),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距遵义市区20余公里,位于云贵高原北端的大娄山东的龙岩山巅,山顶海拔1356米,山下海拔960米。海龙屯作为与土司治所配合使用的山城军事防御工事,依山就势充分利用了自然天险。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逶迤的土城墙,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倾颓的雄关,清晰见证了边疆治理的每一步印记,是国家大一统进程的立体史书。
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播州杨氏第十五世杨文时期,是宋蒙战争背景下,由南宋中央朝廷同意修建的“国家防御工程”。明万历年间,重缉海龙屯。万历二十八年平播之役后,播州改土归流。
海龙屯作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完好的古军事建筑遗迹之一,遗址区面积1288.21万平方米,其中遗产区面积160.42万平方米。现遗存主要包括城防设施(城墙5838米、城门9处含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万安关、西关、后关及军营、操练场、多处哨台)、行政及生活设施(“新王宫遗址”“老王宫遗址”),手工业设施(窑址、采石场)、交通设施(三十六步梯、龙虎大道等)、水井遗址以及出土的1.5万余件文物。海龙屯考古,反映了古播州地域从南宋到明代数百年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
1982年2月,海龙屯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海龙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5年12月,以海龙屯遗址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土司遗址考古”获2013-2015年“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2016年5月,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海龙屯遗址、新蒲杨氏土司墓地、团溪杨辉墓与墓祠)考古发掘项目获“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2021年10月,“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3年5月,《海龙囤》考古报告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23年10月,海龙屯被授予“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海龙屯遗址作为古代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代表性物证,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海龙屯作为与土司治所配合使用的山城军事防御工事,依山就势充分利用了自然天险。海龙屯遗址所反映的土司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方面,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土司遗址,其重要的历史、科学意义在于承载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申遗成功打开了土司遗址走向世界的大门。十年间,三地游客接待量增长显著,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该遗产价值正以更丰富多元的方式融入当地生活。
老司城遗址的土家族文化成为活态传承的灵魂。土家织锦、摆手舞等非遗项目在遗址公园内常态化展演,当地村民参与讲解、维护。
唐崖遗址社区参与成为亮点。唐崖镇村民组成义务文保员队伍,承担遗址的日常巡查和简单维护工作。遗址区周边,非遗传承、民俗体验活动丰富多彩,游客可沉浸式体验当地风情。
海龙屯遗址考古成果转化迅速。发掘揭露的“新王宫”遗址,经过科学保护和展示设计,成为遗址区最吸引人的参观点之一。站在遗址区,游客可身临其境感受关隘的险峻地势、精巧结构和防御体系,深入了解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土司遗址的故事,远未结束。十年回响,是过去对当下的叩问,亦是未来对今天的期许。当土司遗址的保护利用融入现代村庄的炊烟与笑语,这份独特的遗产,才真正在世界文明的星河中,找到了属于它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