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五一”假期已过,但湖南博物院西门检票处每天仍排着长龙。“上午看辛追夫人,中午吃湖南米粉、浏阳蒸菜,下午集文物印章,抽空还得去茶颜悦色排个队”“文博热”点燃着文化消费,也催生着“舌尖经济”,从看展到嗦粉,这种“文物﹢市井”的混搭,成为网红城市的长红密码。
湖南博物院作为湖南省文化地标,每年吸引超4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是代表中华区域文明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人们了解湖湘文明进程、领略湖湘文明奥秘的重要窗口。烈士公园是长沙市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年接待市民游客1000余万人次,是全国烈士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南博物院与烈士公园,仅有一墙之隔。推动“馆园融合”,可有效缓解湖南博物院展馆面积有限、入院通道拥挤、周边交通拥堵等问题。牢记殷殷嘱托,回应群众期盼,湖南大力推动“馆园融合”。
“助力湖南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更好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去年11月份以来,省政协主席毛万春多次带领政协委员,开展助推“馆园融合”调研协商。同时,省政协为博物院、公园和省市区相关职能部门搭建常态化协商平台,多次召开协商会议,研讨相关工作建议,助推两家融合主体单位按照“一体规划、同步推进”原则,助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常委、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雷鸣强围绕以“馆园融合”为核心牵引打造“长沙城市中央文化休憩区”提交提案,建议以马王堆汉文化为引领,打造“古红蓝绿橙亮”六色的湖湘文化融合发展品牌。省政协委员、湖南博物院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舒丽丽作了有关推进“馆园融合”打造湖南文化新地标的大会发言。她建议借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新天地特色街区融合发展经验,做实“馆园融合”,整合周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5A级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区,让千万级流量转化为消费新动能。
据悉,在空间融通上,目前已新增博物院排队集散空间和出馆通道,拆除部分围墙等;在资源融汇与业态融合上,省政协协调两个单位开展文物信息、文献资料共享,博物院首次向公园提供10份文物信息,助力公园丰富红色文化展陈内容;省政协委员所在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原创音乐剧《我辈青春》落户公园,完成多次展演;通过省政协助力,双方在农历新年共同打造了“守味湖南年”特展,通过多元化的业态融合,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文旅体验。(记者 刘洋)
近日,经改造换新的天津黄崖关长城博物馆“五一”期间面向公众开放,新增了马石、水槽、汉简册等文物,大大提升了游客体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博物馆则是城市记忆的容器。天津市各级政协立足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积极履职建言,为天津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力量。
市政协将《关于发挥民办博物馆作用,拓展文旅场景平台的提案》《关于推进我市文化场馆高质量发展,打造文旅融合高品质生活的提案》等列为重点提案,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滨海新区、和平区、南开区政协实地调研,通过组织提办双方协商、召开协商办理座谈会等方式开展提案办理活动。
让民办博物馆“亮相”,可以拓展文旅场景平台,增添景区人文气息。市政协委员、滨海新区政协副主席董丽敏调研发现,部分民办博物馆在文旅场景开发中潜力有待挖掘,创办、开放、发展中遇到一些困难问题,如经费短缺,进退两难,管理和布展水平参差不齐,文物活化利用率不高,在文博场景展示经营、宣传推介方面需要创新。她建议相关部门的扶持更加精准有力,同时鼓励个人或企业利用闲置楼宇、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工业遗产等在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区内规划设立更多各类民办博物馆。要落实政策、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促进非国有博物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在民革市委会调研组看来,要实施文化场馆布局优化工程,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场馆体系。探索分区分类建设机制,构建主题鲜明的文博集聚区。编辑《天津文化场馆地图和导览手册》,融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
调研中,委员们还围绕天津拥有众多博物馆、纪念馆及历史建筑,但存在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构建“大博物馆”体系,打破馆际壁垒,通过联合办展、文物共享、数字化联动等方式,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的文化合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博物馆共建研究平台,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价值,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天津市区宣传部门、文旅部门积极采纳政协建议,深挖文旅资源,串联起全市知名旅游景区、文博院馆时尚打卡地,推出不同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多措并举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开展博物馆考评工作;挖掘馆藏资源,提升业务水平;推动各区探索非国有博物馆支持新模式。
委员们欣喜地看到,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有力推进,设施建设、服务供给、队伍建设、品牌打造、服务保障等50余项量化指标陆续落地实施。(记者 张原 李宁馨)
来绍兴博物馆体验奇妙夜,到徐渭艺术馆看大展,在北纬30馆坐热气球飞越神秘的北纬30今年“五一”期间,浙江绍兴“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游客到绍兴逛博物馆、看主题展,以多元方式感受千年古城历久弥新的风采。
近年来,绍兴深入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以综合性博物馆为龙头、专题博物馆为骨干、非国有博物馆和乡村博物馆为特色的博物馆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167家,登记备案博物馆6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3家、国家三级博物馆6家,馆与城融合成效不断提升。
文化是绍兴的灵魂,如何以文博发展赓续千年文化,打造近悦远来的品质文旅高地?绍兴市政协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和组织视察、调研、协商等多种方式持续助力助推。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其文化挖掘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黄旭东委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聚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服务绍兴文化强市建设”主题提交相关提案。他建议,要立足地域文化,充分挖掘绍兴丰富的古城文化、越文化、名人文化和宋韵文化,打造具有鲜明文化辨识度的明星博物馆;由七大专题主题馆牵头,联动其他类型博物馆,打造系列性、可持续性的明星展品集和活动集。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2024年5月,绍兴市政协召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如何更好发挥博物馆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作用,成为协商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市政协委员、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建议在绍兴“博物馆之城”规划中,加强对越文化的发掘研究与转化利用,整合利用历史遗址、名人故里等文旅资源,新建或改建高品位系统性的越文化专题博物馆。仲丽华、应晓两位委员建议,以浙东运河博物馆为核心,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强的展览项目,形成以运河博物馆为核心的“场内与场外”内外呼应的开放式运河文化体验新空间,更好展现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委员们的持续关注下,绍兴全市博物馆的文化辨识度不断提升,“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山阴城隍庙会”“博物馆奇妙夜”等一批弘扬越地文化、展现绍兴韵味的品牌活动相继推出;“徐渭书画展”“陈洪绶书画展”“任伯年绘画作品展”等绍兴名人系列大展,带动绍兴文博资源在全国出圈出彩,进一步打开了绍兴文化张力,立起了绍兴文化特色新标识。(通讯员 唐晓春 记者 鲍蔓华)
“真没想到看一场电影能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站在石刻造像面前,工匠们的每一刀每一凿都仿佛刻在了我的心上。这种体验太震撼了!”重庆市大足石刻博物馆内,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观看完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后激动地说。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大足石刻景区接待游客12.12万人次,同比增长89.71%。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足石刻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专业博物馆。如何让千年瑰宝更好地“活起来”“走出去”,一直是大足区政协关注的重点。在数字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从数字化技术应用、文化展示内容策划到运营管理模式探讨,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大足石刻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近年来,大足区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先后赴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数字文博建设先行单位考察学习,形成《关于大足石刻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调研报告》,提出“构建全要素数字档案库”“开发沉浸式互动体验系统”“打造国际数字文化IP”等多条建议。
充分吸纳政协建议,大足区委、区政府将“数字化赋能,让大足石刻活起来”,作为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内容,建成了大足石刻游客中心8K球幕影院和4K宽银幕影院,采取“实景拍摄﹢CG动画结合”拍摄,将现实空间转化为数字空间,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千百年前的大足,逐步将世界文化遗产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体验。
王霞等委员建议,通过增设沉浸式体验场景,利用VR、AR等科技手段,让大足石刻走出原地,走进千家万户,增强文化吸引力;黄钰等委员呼吁,通过与互联网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策划新颖的文化演绎内容,扩大大足石刻的文化影响力。这些建议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在委员们的倾力助推下,大足石刻研究院联合中国移动咪咕、海马云等,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历时近两年完成了《云游大足石刻》项目:通过大规模数字采集与实景建模,融合云计算、实时渲染、数字虚拟人物等前沿技术,深度还原石刻美学之作,游客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通过线上平台领略千年石刻的精美,实现足不出户“云游”大足石刻。此外,大足区还推出了首个大足石刻学术资源库、智慧导览小程序,以及中文、英文、少儿、手语四种线上解说服务。
大足区政协主席廖文丽表示,区政协将继续发挥政协优势作用,积极助力大足石刻坚持“内容为王”“传播为要”,深挖多元文化价值、打造数字文化精品、提升数字文化体验,持续建言助推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建设,使其成为全面展示大足石刻文化的新平台。(通讯员 彭勇 记者 凌云)
“一座西安城,半部全唐诗。”随着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诗意长安”走进了亿万国人的心中。西安,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城市,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产生的诗歌更是繁花似锦、灿若群星。
唐代,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目前对于唐诗的系统展示与深度解读,尚缺乏一个集中的平台,这无疑是对宝贵唐诗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近日,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在西安设立“唐诗博物馆”。
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表示,建立“唐诗博物馆”,不仅可以系统展示唐诗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还可以为学生、游客及广大民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唐诗及唐代历史文化的场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借助“唐诗博物馆”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西安文化旅游业的繁荣,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建议,该博物馆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其文化定位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选定的区域不仅文化底蕴深厚,且公共交通便利,便于与附近其他文化旅游资源形成联动,以最大化发挥其文化与经济效益。博物馆的内容要能展现唐代诗坛全景,以时间为轴,概述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唐代诗歌的流变与繁荣。生动再现唐代著名诗人的形象与生平故事,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精选各时期代表性诗作,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动画演绎、朗诵录音、背景音乐等,让唐诗触动人心。展出与唐诗相关的绘画、书法作品,探索诗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通过文物、文献、模型等,再现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风貌,帮助观众理解唐诗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土壤。
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还建议,在“唐诗博物馆”中设置诗词创作体验、虚拟现实游历唐代名胜等活动,让参观者在互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增强参观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定期举办以特定主题为中心的特别展览,深入挖掘唐诗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满足不同观众的兴趣需求。组建由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确保展览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此外,还可以开发“唐诗博物馆”官方网站和移动应用,提供在线展览、教育资源下载、虚拟导览等功能,拓宽文化传播渠道。(记者 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