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局,从战略高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对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时代特点、历史使命进行系统谋划,鲜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融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于一体,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根本问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动员令,能够引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有认识论层面的战略指引,又有方法论层面的实践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我们必须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阐释与体系化研究,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的先进理论引导、强大精神动力、深厚价值滋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建设,从而走出了一条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契合人民现实需要、适合中国文化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既承载着五千年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又彰显着新时代文化守正创新的实践品格,生动诠释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发展兼具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所在。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战场和重要阵地,统筹谋划和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认真落实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任务已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重点优化网络治理,明确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严厉打击网络谣言、极端言论、历史虚无主义等有害信息,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如此才能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以文化凝聚力、文化引领力和文化辐射力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袭,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必须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文化创新创造是文化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着眼于提升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原创能力,建立更加完善的创作激励机制,营造尊重原创、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创造出更多跨越时空、富有魅力的精品佳作,彻底解决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破解文化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打通制约文化创新发展的堵点痛点。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和活跃文化环境,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保障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潜心创作的学术自由,在宽松的环境中深耕细作。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把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贯穿到文化建设中,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使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也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鲜明主线,彰显了我们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精彩、充盈。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让基层百姓能够便捷享受优质文化资源。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数字技术、业态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力度,拓宽文化消费领域,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文化强国建设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着力强化文化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在科研资助、创业扶持、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破除人才评价体制机制藩篱,营造柔性化的人才管理氛围,努力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其开放性和发展性成为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展开的内生动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保护好文化遗产,推进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数字化存档等工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把具有恒久价值的文化精神传播弘扬出去,让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经典古籍中的古老文字、博物馆里的精美文物都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法规制度体系,切实增强权威性、协同性、约束力。
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已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发展优势真正转化为话语优势,让世界不仅听到“中国声音”,更理解“中国理念”、认同“中国方案”。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客观真实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在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中“读懂中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把“中国的故事”转化为“世界的故事”,善于挖掘并传播具有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的优质叙事内容,让有温度、有深度的故事实现与世界的“共情共振”,跳出“自说自话”的叙事怪圈,形成既彰显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自觉担负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使命任务,以传播效能的提质增效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是引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光辉旗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向着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迈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绚丽的新华章。
(作者田鹏颖 为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