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同学们细嚼嚼,除了醇厚浓郁的肉味儿之外,还有没有品出点历史的厚重感啊?”
推开位于巴中市巴州区老廖家非遗技艺展厅的铜制大门,空气中氤氲着陈皮与八角的香气,已经有26年制作技艺的廖师傅召唤着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们赶紧来尝尝他们家的“金字招牌”——腱子牛肉!
相传唐代武皇时期,章怀太子李贤遭贬巴州,御厨廖氏追随入川,也将当年皇家御制的“卤菜”带入蜀地。历经1300多年的传承和改良,“采百草卤一味”的廖氏牛肉形成了去骨分档、修筋去膜、调味腌制、大火煮制、文火卤制……9个环节共18道工序,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巴中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岁月经年,记载着廖氏牛肉独特工艺的《廖家族谱》被封存在玻璃展柜内;不远处财务室的墙上,收购总量、损耗系数、进项抵扣3项电子收购凭证数据不断跳跃更新。
“同学们,是不是很好奇我们为什么要把这3组数字单独拎出来滚屏啊?因为,这都是我们曾经吃过的亏啊!”四川老廖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廖家”)的董事长廖天发娓娓道来。
时间拨回到去年12月,“老廖家”当月采购的巴山肉牛和禽类总数超3000只,手写的收购发票堆积高度超26厘米。尽管会计团队加班加点清算,但由于对非遗技改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80余万元的留抵退税打了“水漂”。与此同时,“老廖家”2023年度的纳税信用初评分也降至76分,导致企业错失相应的银税互动贷款项目。
“我们生病了。”廖天发坦言,在非遗传承与现代管理的碰撞中,“传统的财税模式已经跟不上数字化的智能体系,这犹如卤汤里的杂质,其破坏性远超出我们认知。”
撇除“杂质”要讲究方式方法,税务部门针对“老廖家”的顽疾重新架构了企业的财务核算体系和智能退税通道。“通过43项整改动作,企业的信用评分3个月内提升至96分,保住了公司连续6年纳税信用A级的‘金字招牌’”。言语间,廖天发拔高了声量,也赢得同学们的一片掌声。
“合规经营就像掌控卤汤的黄金盐度——99.7%的准确率不是终点,税务部门教会我们,要追求小数点后4位的极致,让千年卤香突破时空的能量坐标。”廖天发有感而发。
在和企业双向对话的工坊见学中,巴中税务的青年骨干化身讲解员,向大学生们讲述了税收支持企业发展的故事,从“六税两费”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再到企业提到的非遗技改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细致地讲解让大学生们更直观感受到了税惠政策如何护航企业发展,也加深了大家对“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解与认识。
“这是一场很不一样的普法之旅,我们既领略到传统技艺的厚重,也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了解到相关税收政策的具体操作流程,是一堂‘接地气’的实践课。”来自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李萍同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当天的税收干货。
“我到现在还有点恍惚,从唐朝穿越而来的技艺在数字时代面临挑战;几组数据的涅槃,又揭示出合规经营才是‘老字号’的焕新密码,这对我的启发很大。”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刘瑜兰若有所思。
“税动青春 探寻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在企业发展和税收合规的碰撞中,大学生税收普法志愿者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起找到了传承的真正意义:那既是藏在祖辈们卤坛里的秘方,也是与时俱进的经营智慧。